叶洛🍁汘湫

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有些人看二凤到底是哪门子的阴间滤镜啊——总结一些令人无语的车轱辘对话

你跟他说李世民一生都灿烂、热烈、意气风发。

他和你说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不安。

你跟他说秦王打天下,得天下,中外归心,得位不正这个说法不恰当。

他和你说这是当代人的观点,给你来一段古人批判李世民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话。

你跟他说古代史官没有认为李世民改史的,现代也有不少论文反对改史论。

他和你说改史是现代主流观点,根据两唐书和大唐创业起居注“莫须有”的矛盾和缺漏“合理”推测得出。

(古代和现代宁横跳得很自如啊)

你跟他指出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疏漏。

他和你说现代改史这种学术观点不能全盘否定,还来了一段某某某先生认为:“李建成在政事上经验比李世民丰富得多。”

你和他介绍了一下十九岁的李世民就是大唐尚书令,专家不一定是对的。

(李世民在政事上的经验比李建成多很多。

他十九岁就是尚书令,大唐文官之首。

有关天策十八学士的记载里出现了很明显的“军国大事”字眼

【诸学士并给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每军国务静,参谒归休,即便引见,讨论典籍,商略前载,考其得失,或夜分而寝。】

还有全唐文以及册府元龟中李渊的诏书也说明了这一点。

【既而居中作相,任隆列辟,百揆时总,三阶以平。——《全唐文》】

李世民是武德年的宰相。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 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志》】)

他就直接把这一条过了……来了几条新的。


你跟他说李世民在玄武门各种宴会大射礼。

他给你说李世民追封息王为隐太子就是如芒在背。

翻回李世民让人直书其事的史料,说这是想通过改史来确定基调。

……

好嘛,我又给车轱辘回来

(这件事一开始的基调就是周公诛管蔡,不需要确定,本来就是事实。秦王府紫娟以此为由来劝说他们家大王,这是他们的共识。

【玄龄因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忄匈 恟,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此之际会, 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计,莫若遵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 古人有云,‘为国者不顾小节’,此之谓欤!孰若家国沦亡,身名俱灭乎?”无忌 曰:“久怀此谋,未敢披露,公今所说,深会宿心。】

【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上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以安社稷,利万人耳。史官执笔。何烦过隐?宜即改削,直书其事。”】

所以这段史料的重点应该落在“直书其事”。

因此避免了斧声烛影,揭露了更多史实。

再次强调改史不可作为结论。没有充分的论据支持。)



【唐隐太子建成,高祖长子,武德九年以谋害太宗伏诛。贞观元年追封息王,谥曰:隐。

十六年诏曰:昔戾园败德,西都表其号谥,楚英干纪,东汉锡其汤沐。斯皆屈邦国之禁,申骨肉之恩也。息隐王地乃居长,守器运初,自贻伊戚,舀於祸难,日月逾迈,松贾成行。朕嗣守鸿基,颁寻遗烈,何尝不涉彼岗而靡观瞻,同株而疚怀,恩备哀荣,式加礼命,可追复皇太子,谥仍依前。陵曰:隐陵。置令以下官并加户守卫。】

他跟你说他从那篇追封的诏书里看出了害怕和纠结,我看出的是仁慈和坦荡。那篇诏书里说李建成自贻伊戚,舀於祸难——自找烦恼,终成祸难。

而【何尝不涉彼岗而靡观瞻,同株而疚怀】是他的恻隐和仁慈。

至于追封太子,谥号依旧。那便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气魄。

一开始是息王,但后来追封太子因为李建成武德年间确实是太子。谥号依旧,也是实事求是地在说明李建成就是德不配位。

大唐那样一个热烈、开放、包容、强盛的时代,大唐的开创者怎么可能是个会因为损一人之名存江山百姓的事而郁结于心的人?




杀兄逼父会为后世所笑,引颈就戮让大半河山沦于突厥之手甚至皇帝北狩就不会为后世所笑吗?

就因为李渊李建成是那样喜欢权力,不顾百姓,会兔死狗烹的人,这个问题根本无解。

李世民束手就擒,后世人会笑他愚忠。

李世民造反,后世人笑他骨肉相残。

李世民追封太子,不让太子绝后,是仁慈恻隐之心,后世人都要说,你看他果然就是心虚。

李世民让史官直书其事,不必掩饰,后世人就要说你看他就是在趁机抹黑李建成,就是要通过改史确定基调。

(我是真没见过,哪门子抹黑会把自己亲手一箭杀兄原原本本记下去)

(还有将所有史料拉通,将李世民的一生展开来看——他真没有这种七拐八绕的说话风格)






(大师我悟了,一切车轱辘终归——改史)

我反驳了一条又一条,有一些证据确凿反驳不了他就无视,有一些以迹论心的推断,他就和你说存在争议,然后给你推陈出新。

(我真的好奇,一会儿还会收到什么高论)


他和你说古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放在古代语境下李世民就是得位不正。

你和他说古人会纠结于李世民破坏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李世民那个时候的人不会,因为存社稷存百姓是当时他们所有人的共识。纠结的是那些道学家,而不会是中外归心的秦王。所以拿到了李渊禅位诏还有打天下之功的李世民因为得位不正而不安这种说法从各个角度来讲都是不妥当的。

天下安定了才能谈制度传承。

他和你说得天下的不是酒囊饭袋,所以李渊李建成不是酒囊饭袋,我踩一捧一。

(冤枉啊,我不过是引用史官的话而已)

【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诛文静则议法不从,酬裴 寂则曲恩太过。奸佞由之贝锦,嬖幸得以掇蜂。献公遂间于申生,小白宁怀于召忽。 一旦兵交爱子,矢集申孙。匈奴寻犯于便桥,京邑咸忧于左衽。不有圣子,王业殆 哉!】



(大师我又悟了,一切阴间滤镜终归于——那个李渊李大其实没那么废,都是改史害得啦)

(我回忆了一下,我还没说李渊是酒囊饭袋……话说这个一下子将废物形象给代入的反应我给满分)

(这里客观说,李渊最多就只有割据一方的才能,但在隋末,割据一方是远不够的)



议论迁都同意割地的皇帝,和提议割地赞成迁都的太子,赵构有能力,他开创了南宋。石敬瑭有能力,他开创了后晋。朱祁镇有能力,被俘虏后还能活着回来发动政变继续做皇帝庙号英宗,李渊李建成也有能力,这能力更多用在保住自己的利益,坐稳皇位上。

【唐高祖武德初,以丰州绝远,先属突厥,交相往来,吏不能禁。隐太子建成议废丰州,绝其城郭,权徙百姓寄居于灵州,割并五原、榆平之地。於是突厥遣处罗之子都射设率所部万馀家入处河南之地,以灵州为境。——《册府元龟》】

【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徒都之。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皆赞成其策,萧瑀等虽知其不可,而不敢谏。】

(未完待续)


(为什么能聊下去,因为这人肯定了二凤的功绩,否定了二凤的自信(心情很复杂))


评论(37)

热度(177)

  1. 共1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